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语部记者
李晶晶
李多力集邮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他尤其喜欢收集同苏联和俄罗斯航天有关的邮票。
在李多力的家里,他床头的墙壁上挂着世界首位宇航员——加加林的画像海报,他的书柜里珍藏着一套套苏联和俄罗斯航天邮票、邮品、纪念封以及带有宇航员亲笔签名的照片。李多力对它们十分爱惜,用硬纸板分门别类地固定好,再贴上标签和注释,他计划明年在中国举办一场苏联和俄罗斯航天展。

“戈尔巴乔夫赠送的纪念封”
李多力出生于苏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俄罗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度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时光,因此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和拥有一个“阿纳托利”的俄文名。
年过八旬的李多力一生都与航天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时期的专业是火箭发动机,随后的工作也是跟火箭打交道。在他的记忆中,他对于航天的兴趣早在中学时期就显现了出来。“我记得有一个苏联同学,他回去的时候,我跟他说,你给我寄一些航天方面的邮票,那是50年代,那时候俄罗斯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所以他给我寄了苏联最早期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航天之父)的邮票,从那个时候我开始集邮”,李多力说。
神秘的太空引起了年轻的李多力极大的兴趣,自此之后,他便开始关注俄罗斯航天发展所有重要的历史瞬间,并逐渐积累起与此相关的邮票等藏品。谁也未曾想到,这一积累便是60多年。
“1961年加加林飞上太空”、“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作为资深的苏联航天邮品爱好者,这些故事李多力信手拈来。而在所有的藏品中,他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纪念封的获得:这枚纪念封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委托国际书店赠送,2004年纪念封的外封还获得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签名。
李多力说:“我在杂志上偶然发现了它的邮票,就想办法要这个邮票。那时候戈尔巴乔夫是总统,我就给他写了五次信。第五次的时候就有了回音,国际书店的主任给我寄了一张纪念封,上面写着,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命令,我们现在把一张自己保存的纪念封送给你。”

“在太空中看到了长城”
1990年,就在李多力为终于得到这枚“暴风雪”号的纪念封而欣喜万分的时候,远在莫斯科郊外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的另一位“阿纳托利”——苏联宇航员阿纳托利•阿尔采巴尔斯基正为乘坐“联盟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入太空、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工作接受着紧张的培训。
1991年5月18日,35岁的他终于得偿所愿。
阿纳托利说:“1991年的时候,我在空间站上工作了145天,我们机组人员在航天史上首次在一次飞行任务中进行了6次太空行走,其中的两次进行了科学实验并且更换了天线,剩下的四次太空行走期间,我们安装了15米的试验桁架,这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任务。”
太空给宇航员阿纳托利的第一感觉是“深不见底”。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阿纳托利在出仓的时候,会深吸一口气,紧紧抓住绳索,克服恐惧之后开始执行任务。在空间站闲暇之余,阿纳托利会特意去寻找地球上的地标建筑,借助空间站上的光学仪器,他曾经亲眼看到过中国长城。“我特意找过。我很希望能看到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胡夫金字塔和中国长城等景点。我从空间站上见到的这些景点,随后在地球上我又都挨个去参观了一番。这种感觉太妙了。但是首先你得知道,从哪个方向看能观察到,幸好我们有专门的光学仪器能助一臂之力”,阿纳托利开心地说。
“他正做着我想做的事情”
太空之行为阿纳托利带来了“苏联英雄”的称号。1991年10月10日,当他乘坐“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料到,20多年之后,他会因为航天与中国的“阿纳托利”结下深厚的友谊。
两位“阿纳托利”的生活原本毫无交集,2017年,“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览在莫斯科举行,阿纳托利作为俄罗斯宇航员代表出席展览开幕式,李多力也在现场,两人因此结识,阿纳托利成为了李多力的“新朋友”。在李多力看来,名字相同令人感觉关系更为亲切。
李多力说:“我们就是同名字的人,不是亲戚,但是名字一样,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朋友关系。”
阿纳托利则认为,他们两个人拥有很多的相同点。
阿纳托利说:“我已经退休了,现在会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给孩子们讲一讲航天故事。我同李多力很像,他也致力于传播航天历史。在中国,我不知道还有谁,也许也还有人能像他一样,如此了解苏联以及俄罗斯航天发展的历史。”

共同的兴趣令两位“阿纳托利”的关系更为亲近。无论是阿纳托利来北京还是李多力去莫斯科,他们总是会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碰面聊天,了解彼此的近况,向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起老友阿纳托利,李多利这样说,“阿纳托利这个人特别平易近人,他已经退休了,十分积极组织俄罗斯宇航员的展览啊之类的。我说的俄文,对他们来说很亲切,而且同行,彼此能够相互明白,为这个(中俄航天交流)事业做一些贡献,正好可以发挥他的作用。”
李多力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组织一个航天展览,将自己毕生收集的苏联和俄罗斯邮品展示出来,促进两国民众在这个领域的相互认知。他说: “57年一直到91年,30多年的苏联航天的邮品我都有了,我都收集了,比较完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邮品就少了,但是我很注意收集现在宇航员的资料,已经收集了60多年,准备把这个工作(航天展览)做一下。”
李多力说,希望自己能再活20年,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学到的、体会到的事情传给下一代,传给社会。近些年来,李多力一直在为促进中俄两国民间交流与往来做贡献,他曾在中国和俄罗斯先后17次成功搭线组织了有关二战历史的展览,把中国抗日战争介绍给俄罗斯的年轻人,在中国普及苏联卫国战争历史。此外,李多力也在牵线搭桥,为促进各个国家宇航员间的交流而努力。
阿纳托利对李多力的故事由衷地钦佩,李多力让他感受到了中俄两国民众间的深厚情谊。在阿纳托利看来,太空应当成为一座桥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民众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珍惜。在他看来,李多力现在所做的,正是实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正做着我想做的事情。他是在为我们地球更好的未来而努力,他在为促进各国之间的友谊而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