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孙艺辉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
徐静雅
每一位曾经留学俄罗斯的中国学生,都会对俄罗斯优美的自然风光、璀璨的文化艺术留下美好回忆。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并至今对我事业产生影响的是我的恩师——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戏剧与舞蹈学院院长,著名钢琴教育家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谢苗诺夫娜(Аврамкова Ирина Семеновна)教授。
记得那是2004年1月,时任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的捷连契耶娃•娜塔莉亚•阿列克谢耶娃(Терентьеева Наталия Алексеевна)教授突然离世。我当时作为她的关门弟子,面临没有导师的困境。没想到,一周后,我成了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教授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阿芙兰姆科娃教授(以下简称老师)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除了在钢琴演奏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外,老师在其他方面也让我受益良多。

优雅的气质、严谨的教学风格、温柔和善的性格
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优雅的举止,无论是示范演奏,还是教学表述,无论学生上课弹得好还是不好,老师都耐心地讲解,认真地示范演奏;对于语言基础不太好的外国学生,老师往往会放慢语速,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老师通常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去选择难度适宜的曲目,总会在我们熟练掌握曲目之后,小到情绪,大到整体画面塑造,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她常说:“钢琴演奏是‘用心灵去歌唱’的表演艺术,你的内心美,你的音乐才美!”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每当我即将“怒发冲冠”之时,都会想起老师的这句话。的确,美妙的音乐源自一颗“善良而宽厚”的美好心灵。
记得当年留学时,由于习惯了国内的教学方式,导致刚接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确有点懵。对于我的演奏,老师开始并不说什么,而是把问题留给我,让我来分析自己的演奏,为什么会这样弹,乐谱有什么要求,我是如何处理的等等。这些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慢慢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后,我逐渐认识到,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构思演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也会做详细的点评和补充,对于正确的部分充分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就音乐分析和演奏方法进行探究,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孙艺辉与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教授
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
老师为中俄友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由于深受中国师生的喜爱,近几年来,她每年都会应邀来中国讲学,不论在哪里上课都十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徐静雅曾有幸以翻译助教的身份随行,她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次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留给老师调整时差的时间很少。为了尽可能让更多学生来听老师的课,近距离感受俄派教学的魅力,于是主办方便要求我在每节课还剩五分钟的时候提醒老师,每当这时老师总会无奈地看着我,说请再给她一些时间。原先安排的课程在晚上八点左右结束,因为老师希望学生多学一些,那天的课讲到了晚上近十点。

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教授参观中国钢琴厂
其实那天老师要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有两场大师班讲学,老师只能在来回的车上短暂休息。只要开始讲课,老师又会立刻打起精神,认真授课。最后一位学生弹奏了一首难度较大的俄罗斯作品,和这位学生交流时才知道他之所以选了这首作品,是因为俄罗斯领导人即将来华访问,届时会有一场文艺展演欢迎仪式。这位学生有幸作为参演嘉宾,会进行钢琴独奏表演。老师低头看了看手表,知道时间已经不早了,便要我和主办方商量,是否可以请在座的家长和学生先回家,她想请最后这位学生留下来再多讲一会,因为乐曲的音乐层次丰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讲解。课后老师开心幽默地和学生说:“如果有机会,请你一定要记得告诉我们国家的这位领导人,你曾被一位俄罗斯老师指导过,她来自美丽的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老师!”

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教授在中国举办大师班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各类艺术节或比赛,规模庞大,评委都是来自各国有名的音乐家和教授。老师会鼓励在俄的中国留学生参赛,让大家勇敢走上舞台。近年来,在老师的积极推动下,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届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大型音乐类赛事,同时为了加深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老师会以学校的名义积极邀请国内院校的老师前来担任评委,会鼓励师生们推荐国内优秀学生前来参赛,老师更会为选手们进行赛前指导。这使得前来参赛的选手们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
学业之外,老师更会关心我们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毕业考试后,老师常会问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其中一位学生说对家乡的就业情况无从了解,不知道回去后如何才能找准就业方向。和学生简单交流后,老师想到她有一位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俄罗斯老友,而他工作的城市恰巧是这位学生的家乡。老师当即给这位友人打了微信电话,说明基本情况后,询问他是否能为自己的学生在工作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学生回国后能尽量给她推荐一份好工作。“我们永远的俄罗斯妈妈”
阿芙兰姆科娃教授被她的中国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俄罗斯妈妈”。在比赛或考试前,老师除了一遍一遍听我们的曲目,帮我们修改细节,还让我们把上台表演的服装和鞋子穿给她看。她会体贴入微地告诉我们这件衣服合不合适,帮我们检查衣服上的纽扣牢不牢固,有没有多出来的线头,脚上的这双鞋子适不适合踩踏板。不论老师的工作有多么繁忙,工作到多晚,她一定会在比赛或考试的前一天带我们走一遍台,指出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果走台结束晚了,老师还会开车挨个儿把我们送回家。上台前老师会把她的办公室让出来给我们练琴,并且准备一些小零食和热茶,还会搂住我们的肩膀,柔声告诉我们“不要紧张,你很棒”。她还会骄傲地把我们介绍给她的音乐家朋友们,让我们弹琴给他们听。如果有作曲家朋友在场,她还会拉过我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学生,弹过你的那首作品,弹得可好了。”我们对老师的爱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老师用心爱着她的每一位学生,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个人。


徐静雅与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教授
正是拥有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使得我在回国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以导师为榜样,奋力进取,将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本领悉心授以学生。多名学生本科毕业后赴俄留学,并有幸投入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不断传承这段中俄之间的跨国师生情。徐静雅曾经是我的本科学生,本科毕业后她带着我的推荐信来到了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阿芙兰姆科娃教授欣然收她为徒。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徐静雅开启了她硕士、博士长达六年的求学之路。她也非常有幸地成为老师的翻译助教,并在大量的实践课程中领略了阿芙兰姆科娃教授多样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020年11月26日,我们亲爱的“俄罗斯妈妈”不幸离世。阿芙兰姆科娃教授的离世,让她的学生们感到无比难过!正如学校官网所说:“她的早逝,对我们而言,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她是我们痛失的天使,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我们将永远铭记她——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谢苗诺夫娜!”大家纷纷以各种形式发文悼念。这些悼念的文字中除了感谢老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认真倾囊相授,更多的还有怀念老师在生活中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那段真挚的友谊将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
谨以此文追忆践行中俄友谊的钢琴教育家——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谢苗诺夫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