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连东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推开历史大门,20年前的仲夏,中俄各界友好人士见证了缔结《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历史时刻,开启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21年,中俄两国元首举行视频会晤,共同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并发表联合声明,为两国关系设立了新目标,擘画了新蓝图。
在这样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以四代人的力量、跨越80年的坚持,传承和发展中俄友谊,赓续中俄睦邻友好,以更有热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相互坚定支持、理解与信任,以讲好彼此“文化故事”为责任担当,为中俄友谊贡献“教育力量”。
第一代:初识伟大苏联,筑牢友谊基石
新中国初期,中苏两国的教育合作蓬勃向上,苏联的教育模式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第一代俄语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俄语和专业知识,并开启了中俄教育互助与合作建设的新局面,为我们的俄语人才培养事业奠定基础。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也有这样一代的俄语人。他们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见证并参与了中俄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为二外俄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中俄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奉献了他们所有的年华。

◎图为肖敏老师留苏照
肖敏(1929-202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中国最早一批俄语专家、学者。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肖敏被派到苏联(俄)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旧称)进修。进修期间,他和苏联(俄)专家一起编写了专供给中国留学生使用的俄语教材,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苏联(俄)进修的学生学习俄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肖敏教授一辈子都在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奉献,他曾提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和俄语中浸透着各自的文化,深层的文化交流,需要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众多方面的关系方面开展”。肖敏教授以严谨的治学行动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作为俄语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自身行动,为学校俄语专业和学科发展,贡献了一生的力量,他在自己的生涯总结时,曾说“人要是有下辈子,我真想再做个俄语人”。
宋正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和肖敏老师同期在列宁格勒大学进修。在苏联学习的三年,她真正感受到了中俄两国人民兄弟般的情谊—— “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感兴趣,他们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关心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敬仰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宋老师回忆道:“留苏期间,苏联的老师同学在学习上帮助我们,在生活上非常关心我们。例如在科学院食堂工作的柳芭阿姨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们‘我的姑娘们’,要是有几天看不见我们,再见面时她一定会关切地问我们‘你们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来? ’当列宁格勒人看到中国留学生在寒冷的时候不戴帽子,他们会提醒我们戴上帽子。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女中国留学生没有戴围巾。于是,一位好心的苏联妇女摘下自己的围巾,非要送给了这名中国留学生。从这些平常的事件中,我们感受到苏联老大哥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左图为宋正昆老师手迹,右图左三为宋正昆老师留苏时照片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样的“俄语人”,还有很多。殷玉如教授,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五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我校工作的外教正是她在列宁格勒大学的同学、好朋友伊莉娜(Ирина Серафемовна)。她们曾经是一起在列宁格勒学习的好友,为了共同的事业又在北京相遇。她们在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课堂上一起教授俄语,课余时间一起在校园散步,幸福难以用语言形容。这样的“俄语人”,见证了中俄的友谊和人文交流合作的发展,为中俄教育贡献了“奠基”的力量。
第二代:跟随前辈足迹,续写两国友情
“新时代”始于新起点。70余年风云变幻,中俄关系经受住了考验,日臻成熟、稳定、坚韧。中俄友谊,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相互支持、战略协作、合作共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人,传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接过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继续书写着教育中的“中俄友谊”。

◎左图为韩小也老师;右图右一为于春芳老师
于春芳、韩小也、郭占颖等三位老师,作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第二代的“俄语人”,先后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习或进修。“俄语人”是有俄语情结的人,共同的情怀让他们用一生的时光研究俄语,用俄语诠释情怀。在俄语教学方面,他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勤学勤练,学以致用。他们以身作则,把学生看作朋友、兄弟、姐妹,用学生的语言体系,传递语言学习中承载的中俄文化。他们说,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也是以这样的热情,我们要把这种情怀,以语言为桥梁,继续传递下去!
第三代:传承丰硕成果,感恩奋进新征程
新的发展起点,拥有新内涵。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一代“俄语人”继续以牢固的中俄友谊为基石,充分发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彼此的学科优势,推动教育合作全面提质升级,教育交流要传承两校美好。
于优娟,褚婧汝等,作为学院这一代“俄语人”的代表,两位老师分别于2007和201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在俄留学期间,他们都感受到了“中俄友谊”的温暖力量。导师们在专业学习、论文写作和留学生活中,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令两位老师心怀感激,终生难忘!每每谈到那段经历,于老师经常提到:“俄罗斯是一个很特别的民族和国家,他们生活热情、治学严谨,每一个俄语人都有着对她深深的情怀”。褚老师说: “俄罗斯人性格是典型的外冷内热型,和他们成为朋友后,你会发现俄罗斯人讲义气,对待朋友十分真诚。他们可以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又可在欢乐的时候与你分享喜悦。”

◎左图为褚婧汝老师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语文系右图为于优娟老师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中俄之间的伟大友谊,已使中俄两国建立起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关系。两国已经互办过“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地方年”“科技年”,而语言,是承载这一切的桥梁。作为这一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人”的代表,两位年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汲取前辈们的治学育人经验,以高质量的教学引领着学生不断激发学习热情,以讲好中俄故事,交流文化为责任担当,把这份情怀深深融入教、科、研中。
第四代:师生交流互鉴,赓续中俄友谊
为响应落实教育部有关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文件精神, 2017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协议,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院校合作关系,建立交流互动机制,共同推进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培养懂对方语言的人才、研究彼此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实现互利共赢。张惠芹教授受聘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成为特聘教授,她作为融通中外的“文化使者”,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述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国文化。2021年,张惠芹教授荣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2021年度“涅瓦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人”的新生力量,不断充实。俄语专业超过一半的学生参与中俄留学交换项目,在互惠共赢基础上,不断接收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来校学习和交流。青年人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在彼此交流中,相互了解对方文化、历史、习俗,通过新时代青年, “中俄友谊”的桥梁越来越宽、越来越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四代人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培养了一代代的“俄语人”,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也在引领跨境教育未来、推动区域产业合作、服务双方社会等方面,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不断输出和贡献中俄友谊的“教育力量”!

◎张惠芹教授荣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2021年度“涅瓦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双学位授予仪式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授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子学位证书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