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艳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部副主任
1993年6月1日18时15分,电波将一个全新的、在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全俄语播出的电视节目《你好,俄罗斯》传送到千万家!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位俄语电视节目主持人。
《你好,俄罗斯》是一档面向俄罗斯观众和在华的俄罗斯朋友,宣传中国文化,为中俄友好往来牵线搭桥的节目。28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讲述中俄友好故事,增进中俄交流,促进中俄友谊世代传承。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发生在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小故事。
职业生涯的开端—结识瓦洛佳大叔
1994年夏天,刚入职不久的我想做一期“哈尔滨俄侨”的节目。我顶着烈日酷暑跑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也没有一位俄侨肯面对我的镜头……偶然间,结识了瓦洛佳大叔,大叔看到了我的辛苦、善意与真诚,决定帮帮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在瓦洛佳大叔的鼎力支持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
这位1937年出生于哈尔滨、无儿无女、以养奶牛卖牛奶为生的老人,成了我的“亲人”。逢年过节,我常带着家人与他团聚,他的家也一度成为俄罗斯人来哈尔滨进行文体经贸交流聚会的小窝。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你好,俄罗斯》采访瓦洛佳大叔(中间)
后来,瓦洛佳大叔患重病住院,昂贵的医疗费让他承受不起。我通过节目帮他呼吁社会捐助,得到医院和许多人的响应,但终究没能挽留住瓦洛佳大叔的生命。他在临终前的春节前夕,恳求我: “玛莎(我的俄文名字) ,你把我那棵圣诞树好好拍一下吧,我要留作永久的纪念。”怀着对生活无比的眷恋,这位出生在哈尔滨的最年轻的老俄侨永远离开了我们!
令我欣慰的是,每次为瓦洛佳大叔扫墓,总能看到几束鲜花、几片切好的水果—哈尔滨人还记得他,他有个中文名字—金臣国。
职业生涯的欣慰—寻找利维亚女士
这是一个中俄两国媒体人合作为失散的中俄两国家庭寻找亲人的故事。
有一位来自大连的中俄混血女士向我们节目组求助,要寻找50年代初在哈尔滨生活过,后来又去了俄罗斯的生母利维亚。根据哈尔滨热心观众提供的信息和线索,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找到了利维亚在哈尔滨的居住地—安德街10号,在省档案馆查到了她从满洲里海关出境的记录卡,为她拍摄了俄语寻亲片—《你在哪里,我的亲人? 》。节目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也交换给了俄方相关电视台播放。
此后,在我们继续查找线索的同时,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寻亲栏目《等着我》也播出了短片《你在哪里,我的亲人? 》。凑巧的是,远在俄罗斯鄂木斯克的70多岁的利维亚正好看到了这个节目。


◎节目帮助观众找到了远在俄罗斯的母亲
两个月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俄方的电话,让我带着这位寻找母亲的女士去莫斯科的节目录制现场,也许那时能见到她母亲!一时间,震惊、兴奋、喜悦、感动,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我高兴得不禁手舞足蹈。
在俄罗斯公共电视台演播室录制节目那天,主持人介绍了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拍摄的短片和俄罗斯记者在鄂木斯克采访利维亚的短片通过大屏幕陆续播放。这时,主持人宣布: “你的母亲找到了!但不知道她有没有来到莫斯科演播室。”在等待的煎熬中,舞台大门徐徐打开,刚才大屏幕里接受采访的老人蹒跚地走了出来!女士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泣不成声!陪同利维亚女士的社区服务中心人员告诉我,利维亚天天问什么时候能去莫斯科见女儿,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一辈子没坐过飞机的她为了能尽快见到女儿也是豁出去了!
我们把利维亚接到我们在莫斯科的住处。进餐时,她想起了自己在哈尔滨的日子,想起了怎么用筷子,想起了松花江,还想起了几句中国话……她们约定两个月后接母亲回中国。
可没过多久,俄方传来消息:利维亚患结肠癌离世!她们没能等来母女共度晚年的幸福时光!
故事必将历久弥新
这两个既圆满又伤感的故事,更加印证了中俄两国人民心意相通、情感相融。如今, 《你好,俄罗斯》节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广西、贵州、湖南、福建、北京、内蒙古及黑龙江省内热心观众的来信、来电,谈收看感受,请教俄语学习技巧。节目组与俄罗斯同行通力协作,成功帮助6个失散近半个世纪的中俄跨国家庭找到了亲人;寻亲片《你在哪里,我的亲人? 》获得了中国外宣节目最高奖— “中国彩虹奖”。《你好,俄罗斯》赢得“中国彩虹奖”栏目类当年评比中唯一的一等奖。


◎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奥谢普科夫致国际部记者的新年贺卡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中俄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
今年春节前夕,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奥谢普科夫给我台国际部记者发来新春贺卡,对我们为促进中俄友好所做的贡献表达真挚的谢意。我与我的节目也将继续讲好中俄故事,传播中俄声音。我相信,时间与实践会见证中俄两国的友谊,中俄世代友好的故事必将历久弥新,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