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中俄资讯
留俄漫记:在雪国遇见阳光
作者:   时间:2022-12-15  来源:    频道主编: Чжи Вэй
  

  宋丹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馆员

  2017年10月,当我到达谢列梅捷沃机场时,天已经黑透了,异国风光看不真切,但周围以俄语为主的交谈声、目之所及的俄语标识还是提醒了我,这里已经是莫斯科了。

  当疲惫的身体拖着两个只装了衣服、鞋子和日用品的行李箱走出机场时,迎面而来的冷风让我瞬间清醒了不少。独在异乡的忐忑、脱离母语环境的恐慌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大大冲淡了我对于出国留学的喜悦。低头看了眼已自动跳转为莫斯科时间的手机,数着多出来的五个小时,感慨这一天还真是长啊,怎么熬都熬不到头,就像我的留学生活一样,还未开始却已归心似箭。

  冬季的莫斯科似乎并不欢迎访客,厚厚的云层将阳光遮得严严实实,除了松柏以外的树木都已经光秃秃了,而时不时就来一场的大雪更是让出行变得艰难,以至于在最初的记忆中,莫斯科留给我的只有灰色和压抑。那俄罗斯人呢?严肃程度似乎和冷冽的自然环境有得一拼。当我说着早就无法顾及语法的俄语,一遍又一遍让售货员重复我没有听懂的句子,最后拿出了一张五千面额的卢布去买五百卢布的东西时,售货员的一声叹息让我的脸一瞬间涨得通红。听着那一声声砸向我但丝毫不会减速的俄语,每一个音节似乎都在质问我: “俄语学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来俄罗斯呢? ”是啊,为什么呢?最初的几个月我也反复这样问自己。彼时的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了一个我不该闯入的世界。

  我是公派到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攻读硕士的,入学时间比同班同学要稍晚一些,因为本科学的俄语专业,硕士选专业的时候便也循着惯性选择了语文系。第一天上课,我站在班级门口,听到里面热热闹闹的,深吸一口气故作自然地走了进去。班级前方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老头儿,一身西装,戴一副细框眼镜,脸上绽放着大大的笑容,正和同学们聊得起劲儿,看起来就像是个好脾气的老师。这是我对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的第一印象。他的确是一位好脾气的老师,对学生们抱着十足的耐心与热情,每堂课都有许多新鲜事儿跟我们分享,对中国的一切都很好奇,从不吝啬夸奖,也会直言他的不解。“汉语不分阴、中、阳性,可怎么区分男女啊? ”这是他最担忧的事情了。

  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的好脾气往往会让我们忽略了他是一位要求很严格的老师。记下学生用错的语法、不恰当的表达似乎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本来以为出国留学就不会有太多考试的我,在每天都能接到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出的试卷后完全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你要敢于用俄语表达,犯错误很正常。这又不是你的母语,你已经很棒了。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了,汉语就只会一句‘你好’。”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一边自嘲,一边用睿智且俏皮的目光看向我。虽然隔着镜片,但却把我照得暖洋洋的,就像是家里的长辈在和我话家常。

  而语言这件事,一旦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自如地交流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我曾多次向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表达感谢,感谢他的严格、耐心和鼓励让我可以越来越自如地用俄语进行表达、越来越自然地融入俄罗斯人的生活、越来越轻松地感受来自冰雪国度的温暖。“你最应该感谢的是你自己,请尽情享受在俄罗斯的生活吧。欢迎你,薇拉。”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绽着他标志性的微笑对我说。当我在莫斯科的生活步入正轨之后,之前被自怨自艾情绪所遮蔽的双眼突然清亮了起来,忧郁的情绪似乎也随着严寒的消散而变得欢快了。天气转暖之后的莫斯科突然变得五彩缤纷,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倒映在泛着涟漪的湖水中,湖中偶尔游过几只野鸭,大摇大摆,悠然自得,更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搭配着红白相间的建筑,随手一拍仿佛就是一幅油画。我和同学们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去莫斯科的各个庄园走一走,感受远离喧嚣的静谧。我们三五成群,低声交谈,漫步小路上,这时候的阳光仿佛都分外温柔,我们好像可以就这样一直一直走下去……

  ◎宋丹萌与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合照

  初到俄罗斯时,我不习惯街道上的行人面色严肃、脚步匆匆,感觉从每一张面孔上都读到了四个大字— “生人勿扰”。但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融入一个不同的文化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打破刻板印象,在一寸一寸溜走的时光中见证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俄罗斯人的确是不苟言笑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表达善意。我时常会想起当我抱着从邮局取出的一摞书下楼梯踩空时,扶我起来、帮我搬书并送我回寝室的他;也常会忆起当我拿着导航满脸迷茫怎么也找不到自己预定的民宿时,主动过来询问、帮忙打电话确认并一路带着我找到目的地的她;甚至常会记起春节在异国无法回家感到失落时,绽着大大的笑脸迎上来祝我们“中国新年快乐”的他们。他们于我是陌生人,萍水相逢,说声感谢,互相道别,但他们同样是我回忆中的一抹亮色,是我每每念及都能感受到的温暖,是我与这个冰雪国度深刻的情感纽带。

  ◎春日里的莫斯科

  在俄罗斯留学的最后一个冬天,我和几位好友相约去摩尔曼斯克看极光,想目睹那在天空中跳动的神奇绿光,感受童话般的世界。临出发前,舍友把她的户外极地羽绒服硬塞进了我的行李箱里,并郑重地告诉我千万不要对自己的抗寒能力过度自信。事实证明,多听听劝果然是没错的。当我到达摩尔曼斯克走出机场时,即便已经换上了最厚的羽绒服,也还是被彻骨的寒冷给打击到了,只能在心里感慨,在大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所有的抵抗似乎都微不足道了。在摩尔曼斯克的街道上行走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一年又一年积累下来的冰层严重限制了我的行动能力,只能左右手各挎一个小伙伴,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并对在路上健步如飞的摩尔曼斯克居民们投去羡慕且钦佩的目光。

  早就听说追光是一件很考验运气的事情,须得经过一个又一个晚上的追逐,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又落空的郁闷,才能在几近放弃的边缘得到极光女神的青睐。因此,我们到达的第一晚就预约了极光猎人去追光。带我们追光的极光猎人很是健谈,他对中国、对中国人的了解也远超我的想象。

  “如果说以前我觉得中国落后,觉得中国人素质不高,那么现在我完全不这么想了。我遇到的中国游客很多,他们大多数都很低调、友善,我们确实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但只是不同,无关对错。偏见其实来源于不了解,我很开心能有机会了解这个古老的国家,了解来自这个国家的你们。”他一边开车一边对我们说。

  ◎在极地,宋丹萌面朝北冰洋荡秋千

  我们就这样连续四个晚上都奔波在“追光”的路上,但显然没有被幸运女神眷顾,一直到最后我们都未能窥得极光女神的真容。这也是离开俄罗斯前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事情了。

  时间倏忽而过,当我再次拖着两个行李箱来到谢列梅捷沃机场时已经是两年过去了。我曾觉得会无比难熬的两年,竟然猝不及防间就被我甩在了身后。在我心里,这个冰雪的国度也早被人心所散发出来的阳光照得无比温暖。我默默地跟莫斯科、俄罗斯道别,同时坚信后会有期。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留学俄罗斯的两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无比深刻的认识。时光流转到今天,虽然有疫情相隔,但我相信两国人民的交往并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一定会涌现更多“我们”的故事,一定可以在新时代描绘出更加美丽的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