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中俄资讯  >  俄罗斯人在中国
不怕扎不怕辣 俄罗斯90后“洋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时间:2017-03-30  来源: 新华社    频道主编: 王巍
  

  新华社成都3月29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 高帆 董小红) 一个“洋中医”是怎样炼成的?不怕扎,不怕辣,还得会说四川普通话——这就是俄罗斯90后小帅哥格里申的“老中医”养成记。

  【勤学苦练的格大夫】

  “下一锅”(下一个)……听着是地道的“川普”,看着却是一位深目高鼻的外国小伙子,要不是他穿着白大褂,胸前还挂着印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格里申”字样的名牌,真的很难相信这位1990年出生的俄罗斯小哥竟然是一位可以为病患进行号脉、推拿、拔罐甚至针灸等诊疗的“洋中医”。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诊室里,格里申每周都要来跟着老师看病扎针。“诊脉、扎针、和病人交流,实践让我学习得更快。”格里申说,“刚开始进诊室实习的时候,病人看到我是‘白面孔’,吓得扭头就跑。我当时也有些拘束,不过老师鼓励我‘脸皮要厚、沉着稳重’。而且他们一听到我讲汉语,立马就觉得亲切了。有些村里来的老乡听不懂普通话,我就在跟他们讲四川方言的同时热情地握握手。他们再一看我问诊扎针都很专业,也就放心了。我经手的几百位病人都叫我‘格大夫’呢。”

  从小在中国长大,格里申的中文说得很溜,病历也都是用汉字写的,工工整整,必要时还会画上一些“萌萌哒”的图案来帮助理解。

  “一开始穴位找不准,很茫然,后来不断试、不断找,慢慢也就熟悉了。”说到学习中医的过程,处女座的格里申一直是一丝不苟,他坦言这叫“痛并快乐着”。

  为了练习针灸的基本技法,他和同学们互相在身上练习,亲身体验扎针的过程。中医古籍多为文言文,深奥难懂,他就一遍遍读,直到背下来,然后再在应用中反复加深理解。“比如《黄帝内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要把理论结合实践去体会。”他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格里申出生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南边的小镇图拉,那里也是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故乡。三岁半时,小格里申就跟着做生意的父母来到中国,辗转多个城市居住。“那时我妈妈有腰椎间盘突出,她又不会汉语,所以我从小就陪着她看中医。”格里申说,“不用打针吃药,只需推拿几下妈妈的疼痛就能缓解,我觉得好神奇啊。”

  就这样,想学中医的理想埋在了小格里申的心中。高中毕业后,他更坚定了当一名中医的理想,并在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学业后考取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还选择了针灸推拿作为深造的专业。

  说到为什么选择从北京来到成都,格里申调皮地眨眨眼睛:“我在北京朋友太多了,总找我去三里屯“耍”,只有换个环境我才好静下心来钻研医术啊。而且中国的大西南中草药种类非常丰富。不过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有很多不图名不图利,只一心做好自己事情的老中医,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格里申很喜欢成都武侯祠里诸葛孔明的话,“托尔斯泰也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回俄罗斯推广中医去】

  现在,格里申已经通过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准备申请中医的博士学位。

  “我想好好把这行干下去。”格里申说,目前中医在俄罗斯很火,尤其是针灸推拿在俄罗斯很普及,不少家长会采用小儿推拿等外治法来治疗一些儿童常见疾病。

  随着中医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多像格里申一样醉心于中医的“洋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目前来华学习中华传统医学的留学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首位。

  同时,中国许多中医药院校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等对外交流合作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姚洪武介绍说,截至目前,该学院已培训来自俄罗斯、德国、美国、英国、以色列、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上万人次。

  “我将来回俄罗斯了,时机成熟时我就开一家中医诊所,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格里申说。